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故事展播

“多个角度看铁人”: “明星”王进喜

信息来源: 大庆网 发布时间: 2024-11-20 13:41
打印 【字体:

王进喜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

王进喜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时的情景

  核心提示

  “明星”王进喜?对,你没看错。

  自从人拉肩扛、跳泥浆池制服井喷等事迹通过新闻报道、纪录片等形式与全国人民见面,特别是1966年2月16日,王进喜在人民大会堂为全国工交会代表作的报告一炮打响后,铁人成了耀眼的“明星”,受到“铁粉”的热烈追捧:铁人头顶青天,脚踏荒原,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!铁人一声大吼,地球也要抖三抖!铁人长钢筋铁骨,钢钻杆砸下来也砸不垮!铁人力大无穷,一抬手就把石油落后帽子甩到了太平洋……

  人们都想一睹铁人的风采,听听铁人坚定而又富有感召力的声音。所以,在这之后的几天里,从中央到地方,纷纷向铁人发出邀请,请他去作报告。

  为了不让铁人过于劳累,又能满足更多人的愿望,石油部领导决定让他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作报告。

  铁人演讲 电视台打破时限直播

  据当年铁人的临时“大秘”蔡沛林回忆,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铁人被请进一间明亮的演播室,一讲就是四五个小时。

  演播室的玻璃窗外坐满了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,他们都被铁人声情并茂的演讲迷住了,讲到精彩时,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小声鼓掌,如果不是演播室的限制,他们肯定会大声欢呼起来。一位工作人员激动地说:“我们比听众幸运,不仅听到了他的声音,还见到了英雄本人,这是有生以来最激动的时刻。”后来,铁人在中央广播电台的报告录音,经过整理,在工人节目中连续播了好几天,反响特别强烈。

  在北京电视台录制前,《北京日报》在显著版面发布消息:“为了满足全市人民的要求,北京电视台特邀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,于(1966年)2月23日晚间黄金时段作报告,欢迎收看。”

  2月23日直播当天,编导讲,根据北京市民的强烈要求,北京电视台决定打破常规,不仅首次把铁人的演讲放在黄金时段进行直播,并且首次突破半小时的时限,请铁人放开讲。

  晚饭后,蔡老跟随铁人进入北京电视台。那是一间长方形的演播室,两盏聚光灯对着坐在一张矮桌后的铁人。桌上放着一杯茶水,一条白毛巾。铁人像往常一样,摘下前进帽,脱去棉衣,穿一身紫红色毛衣,打开了话匣子。讲到兴起,他嫌坐着讲不痛快,索性站起来讲,十分精彩。

  我和一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坐在演播室的玻璃窗外,从两台电视机屏幕上观看。王进喜表情自然,讲得很生动,妙语连珠。演播室外的观众听得兴高采烈,不断鼓掌,有的年轻人还跳起来叫好,现场气氛非常感人。

  灼热的聚光灯照得王进喜汗流满面,不时挽起袖子擦汗。

  此时,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响了,工作人员接听,电话那头的观众发出“责问”:“为啥不给王进喜准备擦汗毛巾!”其实,毛巾就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,因为王进喜是站着讲,摄像机拍不到桌面,并且他又习惯卷起衣袖擦汗,才让观众误会了电视台。

  讲着讲着,铁人的嗓音有点嘶哑,演讲中间,不时咳嗽两声。热心观众又打来电话,批评电视台服务太差:“为啥不给王铁人准备茶水?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只好一一解释才罢休。

  讲到快半小时时,观众又打来电话:“电视台后面节目就别安排了,我们要听铁人继续演讲……”

  那天,铁人一直讲了53分钟才结束。

  美术馆参观 师生争相为他当解说

  2月24日下午,按事先安排,蔡老陪铁人去美术馆参观《收租院》。

  轿车开进美术馆大院,这里等候参观《收租院》的人群,已经排成几条长龙。

  据蔡老回忆,他下车去买门票,刚走几步,身后就传来 “王铁人来了、王铁人来了”的呼喊声。有序的长队一下子乱了,大家都向轿车跑来,想看一看偶像王进喜。

  人们把轿车包围得水泄不通。铁人打开车门,下了车,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。不知谁喊了一句:“请大家让开一条路,让铁人先走。”大家积极响应,一边鼓掌,一边闪开一条人巷,铁人就在“王铁人、王铁人”的巨大声浪中步入展厅。

  此时,展厅内也乱了套,参观的人和解说员听说铁人来了,也围上来问候。

  当时,为《收租院》解说的是北京景山中学的师生。负责头一组解说的是一位女教师,还没等她讲完,就被一个男生抢占了位子。男同学刚讲解一段,又被一个女生抢过去讲解……

  他们都以为铁人讲解而感到荣幸。

  同时,几位男学生像“保镖”一样围护着铁人,不停地喊:“不要挤!不要挤!”生怕大家挤到铁人。

  最后一组泥塑讲完,师生们前呼后拥把铁人拥进了休息厅,铁人与大家一一握手。

  这时,从拥挤的人堆里突然钻出一个男生,跳跃着高举起两只手,激动地高喊:“我同铁人握手啦!我同铁人握手啦!”

  几位还没来得及与铁人握手的同学上去抓住他的手,又摇又抖,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……

  全民“偶像” 人们把他高高举过头顶

  后来,铁人被安排坐在一张折叠椅上,师生们围着他问这问那。

  一位前面的女学生,摸摸铁人的棉裤,仰起青春的脸,轻声地问:“王伯伯,您砸伤的腿还痛吗?”

  大家还记得王铁人在电视上讲的,钻杆滚下来砸伤腿而昏倒的故事。

  王进喜笑着说:“我又不是泥巴捏的,砸一下就散花啦。”师生们听了这句话,笑着热烈地鼓起掌来。

  站在铁人身后的男生,眨眨狡黠的眼睛,小心翼翼地问:“王伯伯,我想借你的帽子戴一下,行吗?”

  王进喜高兴地摘下前进帽,给他戴在头上。

  这个男学生双手将前进帽扶端正,神气活现地站在人群中,美滋滋地问道:“你们看,我像不像个小铁人!”现场立即发出一阵笑声和掌声,许多同学拥上来,争抢着戴前进帽,争抢着要当小铁人。

  师生们护送铁人走出展厅,此时,美术馆大院内已人山人海。

  看到铁人走出来,人群像浪潮般涌来,齐声高呼:“王铁人!王铁人!”热烈的欢呼声,一声比一声响亮,响彻云霄。

  群众把铁人抬起来,举上头顶,像获得奥林匹克金牌的教练那样,把铁人举过头顶向上抛起。

  年岁大的人,怕会出危险,就大声提醒:“不要抛!不要抛!别伤到铁人!”

  于是,铁人像海浪中前行的小舟,在森林般的手掌上移动。铁人就在这一波又一波的人浪中不断向前传递,直到把他护送到小轿车跟前,才放下来。

  可是,进了小轿车的铁人,还是走不了,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流,把轿车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
  许多人拍打着车窗,就是要见一眼心目中的英雄。见到铁人,大家更激动了,他们把轿车抬起来,缓缓地在长长的人巷中游走,两侧的欢呼声此起彼伏,直到美术馆门口才放下。

  当轿车驶出美术馆大院时,欢呼声仍从车后不断传来……

  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,王进喜是当之无愧的时代“顶流”,是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、楷模。

  他以自己革命加拼命的冲天干劲、超出常人的承受能力,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、不怕困难、奋发图强、勇于担当的先进代表。

  □于涛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:伏虎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信息